欢迎进入头条新闻网 新闻线索热线:15289333333
在线爆料留言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搜索:

艳女潘志艳:背水抗旱一心为民 走向世界感动中国艳女潘志艳:背水抗旱一心为民 走向世界感动中国

时间:2012-05-22  来源:  作者:保虎

 



     作者:保虎

  编者: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离不开水。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之源在于水,生产之要在于水。从有历史记载以来,云南人民就在为水的问题揪心、为水的问题发愁。从1300到1990年的691年间,云南平均每3.3年出现一次干旱;自1949年到2000年,云南就发生过8次严重干旱。2009年发生春夏连旱、2010年百年一遇大旱、2011年局部地区干旱,2012年再次遭受特大干旱,给云南省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究其原因有四:一是云南高原地形特别是省内几条南北走向的山脉对气流的阻隔,导致空气中含水量极低,难以形成有效降雨;二是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情况增多,复杂的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异常造成了云南持续干旱;三是云南省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每年85%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月至10月的雨季,而11月到次年的4月是旱季,降水少且蒸发量大,很容易形成季节性干旱;四是复杂地质构造的影响。云南是典型的山区省份,将水资源从低海拔提引到高海拔地区的难度大,加上占全省国土面积28%的岩溶地区降雨径流大部分或全部下渗至地下,难以发挥对地表植被的涵养作用。越来越频繁的异常天气对于云南究竟意味着什么?当中国未来可能从“北旱南涝”变成了“南旱北涝”的时候,更令人揪心的便是云南曲靖会泽县马路乡因干旱这一魔鬼给每一个普通农民生存境遇带来的波动。于是乎,在那里,没有水、只有伤感的村民们告别故土,拉家带口、成群结队地从生活已久的山腰上走下来;于是乎,在旱情笼罩的村村寨寨,年轻人也只能无奈地选择离开家园,外出打工。在不少学者看来,从山里走出来,这或许也正是一种不错的“抗旱”选择。然而当因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了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因干旱快要渴死的时候,又有谁真正知道干旱魔鬼的降临究竟意味着什么?又有谁能拯救这里的一切?艳女潘志艳,一个身高只有1.55米的80后女孩,她以自己的坚韧,以对乡亲们的真情实感和关爱,使出了全身的劲,背起了50多公斤的水,送到了村民的家里,她从山下到山上,背水抗旱、一心为民,她的人生价值也就从个人价值升华到了社会价值,她为自己青春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事迹将走向世界、感动中国!

      潘志艳,女,现年28岁,中共党员,2007年7月毕业于云南省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9月来到曲靖市会泽县马路乡旁官地村担任村支书助理。2012年5月4日作为全国21.2万名大学生村官80名代表之一,参加人民大会举行的《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其背水抗旱先进事迹被云南新闻联播、CCTV7、CCTV10等专题播报,各权威报社和媒体大量宣传,非常感人!

      旁官地村,国土面积不足1.2亩,1983年,在60户、有乡村人口231人的村子里迎来了他们的又一个新成员—潘志艳。志艳是家里的女儿,她的诞生,尽管是在重男轻女的年代,但还是给这个清贫的家庭带来了些快乐和希望。

      那年,还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潘志艳和同伴跑到很远的地方看了一场电影,从电影里看到一名女警察因为给老百姓一个安定的环境而出生入死、受尽磨难,最终抓捕了坏人获得胜利,受到了百姓的拥戴。从此,“警察”这个词在少年志艳的脑海里,有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长大一定要当女警察!”这个梦想充斥着,弥漫着这个小小少年志艳的整个思想。尽管山区的教育相当落后,但当她的同伴纷纷辍学务农,父母为了供她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时候,她在流泪的同时,更加刻苦学习,最后成为了村里面的唯一的大学生。

      尽管自己儿时的理想是当一名女警察,潘志艳大学的专业却是学前教育,因为上师范院校学费低还有补助,毕业可以教书,对女孩来说是一份稳定的工作,还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短短的大学毕业后,2009年9月,带着梦想和困惑,潘志艳通过考试,来到云南省会泽县马路乡旁官地村,作为村总支书助理,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村官生涯。从此,人生的轨道进入另外一个世界。

      冬去春来,时间飞逝。土生土长的潘志艳很小就熟悉当地山山水,记忆里也还清晰的记得很小的时候看着父母挑水回家,但她并不知道那就是干旱。年幼的她一直认为天空总是晴朗的,但她并没有觉察到头顶的晴空,正酝酿着一场场持续的灾难。

     ……2009年、2010年、2011年到2012年,马路乡多次遭遇了最严重的大旱,志艳也越来越长大懂事,她把干旱称为了“魔鬼”,她恨死了这个“魔鬼”,她立志要消灭这个“魔鬼”。

     从小她就知道,村里的老百姓都是靠天吃饭,魔鬼一来,春耕迟迟不能进行,庄稼逐渐干枯,房前屋后原本应该开花的果树,也仅仅露出几颗新芽,像是试探春天的温度。全家老小就得饿肚子,孩子就得辍学,一切情况都很糟糕。

      每当看到村民在田间地头仰天长叹,她就在心里默默地祈雨,然而雨水迟迟不来,却送来了魔鬼。当百年不遇的干旱这个魔鬼降临的时候,对潘志艳来说,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在离理想越来越远的时候,现实又给出了一道更加残酷的考题,一时间,潘志艳觉得命运的玩笑开得很大,不知道如何接受和面对。

      潘志艳是个听话懂事的女孩,她深深知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真理。到村后村两委安排她做饭、扫地、洗碗、端茶等,她都尽力做好。因为这样她也常常得到了村干部的肯定和表扬。然而当干旱这个魔鬼来临的时候;当看到一些老人带着小孩去江边背水吃,而且老人的年龄大多数是六七十岁,有些是七八十岁,看着他们背水的身影,怎能叫人不心疼的时候;潘志艳坐不住了,她开始反思,“现在是特旱大旱时期,我除了做饭扫地外,在马路乡的旱灾面前,我能帮得上什么忙?”

     想得越多,越容易失眠。她在心里想出了许多计划,立即投入到抗旱救灾中,她亲自背水到大坪村岔河小组,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家庭。

     潘志艳觉得,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可以帮扶一下这些困难的村民。于是,她邀约了几个村官,说道:“这里的村民太苦了,这么大把年纪没人照顾,我们年轻力壮,得帮帮这些老人”。

     具体怎么操作,她把早有的想法说了出来:“我们可以到村里找几个年纪大的孤寡老人,帮他们背背水,做做家务”。

     她的提议得到了另外几个村官的赞同,同时也得到了乡领导和村领导的大力支持。

     说干就干,潘志艳自发组织了一个10名大学生村官为主的小组,起名叫做“大学生村官抗旱救灾送水队”,开始为老弱病残的村民背水,同时还一起帮助春耕生产有困难的村民种玉米和土豆。

      在送水的过程中,顺牛栏江下,来到大坪村下大箐小组,刚进村就遇到一家屋顶没瓦的人家。大坪村村干部介绍,这户人家姓赵,男的叫赵德章,71岁,女的叫张贵秀,59岁,带一个小孙子叫赵一庆,是孤儿,每天都要跟奶奶到山脚下的牛栏江中去背水。

      “就是这家了,先帮这家”,大家都有这个想法。进屋一看,赵德章老人家的屋子没顶,只是在楼杆上铺了些遮雨的东西,后墙没墙,房子实际是就着悬崖当后墙支彻起来的,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看了就让人心酸。

      乘天色还早,大家赶紧背着水桶直奔牛栏江,来回花了4个小时,取到了第一趟水。在路上大家就合计,得帮帮老人把房顶盖起来,没房顶的房子怎么住人?

      潘志艳说:“我出500元,大家一个凑一点,他自己出一点,帮帮忙把他家的房顶盖起来”。

      其他队员也表示赞同,有的捐300元,有的捐200元,总共加起来有3150元,钱是凑起来了,但要盖房顶还不够,还得再想办法。

      潘志艳带队的大学生村官送水队伍在下大箐连续呆了一个星期,除帮赵德章家背水外,其他几户五保户的吃水问题他们全包了。

       83岁的周春姐,带着两个孤儿孙子,潘志艳不但给老人背了水,还自己出钱给老人买了新衣服。

       77岁的李翠英,大学生村官帮老人送水,还帮他家挖了一个水窖,让老人高兴得连连说:“我亲生的都没对我这么好,给我们背水,还帮我建了水窖,太感谢你们了”。

       潘志艳带队的大学生村官送水队伍的一言一行,不但让老人们感动,下大箐的村民也都看在心里。一个星期的时间,大家都相处得比较熟悉,话题也较投机。

       闲谈间,老赵家无顶的房屋成了热门话题,潘志艳他们的爱心在村民中也形成了共鸣,大家都自愿义务出力为他家盖房子。

       这下问题解决了,潘志艳和大伙捐的钱够买材料,村民义务投工投劳,12年没盖起的房子终于在潘志艳和大伙的帮助下加上了盖瓦的顶。

       潘志艳说:“我们背水也不能完全解决老人们吃水困难的问题,全乡那么多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我们也顾不上那么多,我的背篓上都要插上一面小红旗,让老人看到红旗就知道我们来了。其实,不管我们背不背水,这些老人见到我们都会很高兴,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我们来了他们会觉得有人在关心他们、在帮助他们,看到我们他们就看到了希望”。

      爱心带给无助的孤寡老人的是希望,给无父母的孤儿是向往,给焦虑的村民的是动力,在强大的旱灾面前,潘志艳带队的大学生村官送水队伍没有为全乡抗旱救灾减轻多少压力,但她们的爱心像春天的细雨无声,滋润着久旱干裂的土地。

        艳女潘志艳,一个身高只有1.55米的80后女孩,她以自己的坚韧,以对乡亲们的真情实感和关爱,使出了全身的劲,背起了50多公斤的水,送到了村民的家里,她从山下到山上,背水抗旱、一心为民,她的人生价值也就从个人价值升华到了社会价值,她为自己青春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事迹将走向世界、感动中国!

                                             
 


 

关于我们